团队介绍
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创建于1986年,团队致力于利用核医学显像的无创性和功能影像学优势,为临床提供多参数的精准化、个体化诊断报告,促进诊疗水平的提升。开展的临床检查项目涉及心脏、肺、脑、肾脏、骨骼、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等脏器。在圆满完成临床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和临床基础研究,推进放射性药物设计、生产、评价和转化,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与核心脏病学技术培训平台,已成为以心肺血管病核医学影像诊断为重点,集医、教、研、创和国际交流为一体的重要临床科室之一。是首都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北京市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和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与美国UCLA、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等多个国家的著名高校和实验室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已成为国内核心脏病学领域的标杆单位。
团队拥有多名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和科研骨干,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2人,动物专家1人,技师6人,护师2人,化学师1人,物理师(副研究员)1人。近年来,团队在学科带头人、中国核心脏病学领军人物之一张晓丽教授带领下,围绕临床需求痛点开展了: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PET/CT显像研究,心衰患者的脑代谢显像研究, PET/CT显像对心脏肿瘤良恶性判断和预后估测的研究,大血管移植物术后炎性反应的PET/CT显像研究等,相关成果达到了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水平。共获批国家级纵向课题(包括国自然)6项、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扬帆计划”重点培育专业项目1项、“北京市海聚人才项目”1项、北京市青苗人才项目2项。作为临床药理基地,牵头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1项,新型药物临床试验2项。
团队拥有PET/CT、SPECT/CT、回旋加速器、多功能放药合成模块、小动物PET/CT等分子影像临床和科研平台,建立了近30种心脑血管疾病大、小动物模型,成功合成了18F-FDG、18F-FLT、18F-FDPA、18F-FAPI、 (s)-18F-FBFP、11C-GV1-57、18F-GV1-57等十余种靶向显像剂,初步建成了以临床需求驱动的闭环式大、小动物分子显像科研模式。近五年来组织或参与编写心脏核医学和神经核医学指南和共识3项,参与编写专著多部,发表SCI论文17篇(总IF:132),美国和欧洲核医学年会录用摘要31篇,中文文章27篇,心衰患者脑代谢PET显像、冠状动脉斑块显像和新型炎性显像剂等3项研究入选了美国核医学年会大会highlights。
▍简介
3级教授,博导,UCLA博士后,2016年被首都医科大学人才引进任核医学科主任。在国内率先开展了PET心肌代谢显像评估存活心肌等多项创新性工作,是中国核心脏病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国际核心脏病学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兼任对外交流学组组长,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